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2:09:09   浏览:86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1993年11月14日 国发1993(7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期货市场是市场发育的高级形态,其风险性和投机性很大,管理要求很高,根据我

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除选择少数商品和地方进行试点探索外,必须严加控制,不能盲

目发展。一九八八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几个批发市场和交易所进行了部分引进期

货交易机制的试点工作。近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竞相争办期货交易所或以发展期货交易

为目标的批发市场,盲目成立期货经纪公司;一些执法部门也参与期货经纪活动;有些

外资、中外合资或变相合资的期货经纪公司蓄意欺骗客户;一些境内外不法分子互相勾

结搞期货经纪诈骗活动;一些单位和个人对期货市场缺乏基本了解,盲目参与境内外的

期货交易,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地方,但涉及面广,影

响很坏,隐患很大,严重干扰了期货市场试点工作的正常进行。为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的

盲目发展,确保试点工作健康地进行,特作如下通知:

  一、在期货市场试点工作中,必须坚持“规范起步,加强立法,一切经过试验和严

格控制”的原则,加强宏观管理,实行统一指导和监管,不得各行其是。国务院决定,

对期货市场试点工作的指导、规划和协调、监管工作由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证券委,

下同)负责,具体工作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下同)执行。各有关部门

要在证券委的统一指导下,与证监会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期货市场试点工作。未经证券

委批准,不得设立期货交易所(中心)。

  二、一律暂停审批注册新的期货交易和经纪机构。已经成立的各种期货交易机构,

要按照国务院即将发布的期货交易法规重新履行审核批准手续,由证监会从严审核后报

国务院批准,统一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记注册;重新审核后未予批准的,一律

停止进行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法规发布前已经成立的各种期货经纪机构,要按照国家工

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

管理局令第11号)的规定,由证监会审核后,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记注册;外资、

中外合资期货经纪公司,在有关涉外期货法规发布前,原则上暂不予重新登记注册,有

关方面要切实做好善后工作。经重新审核不予登记注册的各种期货经纪机构,一律停止

办理期货经纪业务。

  三、取缔非法期货经纪活动。对那些以各种名义从事非法期货经纪业务的机构和个

人,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坚决取缔。

  四、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要从严控制。执法部门及其所属单位不得

参与期货经纪活动。严禁用银行贷款从事期货交易。未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

部门批准,一律不得从事金融期货业务和进行外汇期货交易。期货交易和经纪机构要切

实完善风险防避措施。新闻单位要注意加强有关期货风险方面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风险

意识。军队系统所办期货经纪机构的重新审核工作,由中央军委办公厅根据本通知精神

商证监会制定具体办法。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四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海南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海南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8号

  
  《海南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已由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9年9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9月27日              

  海南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适用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国家机关,是指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

  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是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本条例所称编制,是指经依法核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四条 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

  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

  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以下统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下级机构编制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设置机构、核定编制应当充分考虑财政的供养能力,根据当地人口、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

  在确定民族自治地方的机构编制时,应当考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

  第六条 依照规定程序设置的机构、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得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

  建立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相互制约的机制。对违反规定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第七条 上级业务部门不得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增加编制。不得以无对口机构为由,不安排或者减拨、停拨有关经费。各业务部门制定的行业编制标准,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和专项工作考核的依据。

  除专门规定机构编制的法规、规章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外,各地区各部门拟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得就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

  第八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定期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参考依据。具体评估办法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

  第二章 国家机关机构设置

  第九条 国家机关机构的职责配置应当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本省地方性法规为依据。机构职责相同或者相近的,原则上由一个机构承担;确需多个机构承担的,应当明确分工,分清主次责任。

  机构之间对职责划分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依照有关规定报请决定。

  第十条 国家机关机构设置应当以科学配置职责为基础,根据工作需要和精干的原则,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设置。

  县级以上国家机关,除需要上下对口统一设置的机构外,应当综合设立工作部门和必要的内设机构。

  第十一条 省、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的规定设立机构。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及其内设机构和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设立的专门委员会的内设机构,其名称、规格参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确定。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分为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综合办事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名称、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机构称委员会、厅、局、办公室,机构规格为厅级,其内设机构一般称处、室,机构规格一般为处级;

  (二)地级市人民政府的机构称委员会、局、办公室(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可设办公厅),机构规格为处级,其内设机构一般称科、室,机构规格一般为科级;

  (三)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机构称委员会、局、办公室,机构规格为科级,其内设机构一般不定规格;

  (四)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综合办事机构称办公室,不定规格;

  (五)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的名称和规格,参照派驻地人民政府的机构确定;

  (六)各级人民政府设置的派出机构的名称和规格,根据其性质、功能参照本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确定。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条例的规定设立机构。

  各级人民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的名称、规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有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参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确定。

  第十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严格控制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可以由现有机构承担职能的或者由现有机构进行协调可以解决的,不另设议事协调机构。

  为处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撤销的条件和期限。

  议事协调机构一般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相关部门承担。确需设立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

  第十五条 设置机构应当在充分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机构的依据、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机构的类型、名称、规格、职责;

  (三)与相关机构的职责划分;

  (四)内设机构的名称、规格和职责;

  (五)编制。

  增设内设机构,参照前款规定制定方案。

  第十六条 调整或者撤销机构,应当制定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调整或者撤销机构的理由和依据;

  (二)调整或者撤销机构后职责的消失、转移;

  (三)调整或者撤销机构后编制的调整和人员分流;

  (四)调整或者撤销机构后资产和债务的处置。

  调整或者撤销内设机构,参照前款规定制定方案。

  第三章 事业单位机构设置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遵循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界定职责范围。

  非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国家另有规定,事业单位不得承担行政职能。

  第十八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有规范的机构名称;

  (三)有明确的举办主体;

  (四)有明确的职责、任务;

  (五)有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

  (六)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需的设备、设施;

  (七)有与其业务相适应的从业人员;

  (八)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九条 设立事业单位应当在充分评估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机构的依据、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机构的类型、名称、规格、隶属关系和职责、任务;

  (三)内设机构的名称、规格;

  (四)编制;

  (五)经费来源。

  增设内设机构,参照前款规定制定方案。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机构的名称一般称院、校、馆、所、站、台、社、团、队、园、中心等,其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规格比照本级政府机构的规格确定;

  (二)其他事业单位的规格低于举办主体的规格。

  事业单位为厅级的,其内设机构为处级;事业单位为处级的,其内设机构为科级;事业单位为科级的,其内设机构不定规格。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撤销:

  (一)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章程规定撤销的;

  (二)举办主体决定撤销的;

  (三)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的;

  (四)合并、分设的;

  (五)承担的职责、任务已经消失的;

  (六)无正当理由,一年以上未开展业务活动的;

  (七)原经费渠道改变,无能力继续运行的。

  第二十二条 调整或者撤销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方案。方案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调整或者撤销机构的理由和依据;

  (二)调整或者撤销机构后职责任务的消失、转移;

  (三)调整或者撤销机构后编制的调整、人员分流和经费渠道;

  (四)调整或者撤销机构后资产和债务的处置。

  调整或者撤销事业单位内设机构,参照前款规定制定方案。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举办主体负责办理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的申报事宜。

  事业单位经批准设立、调整或者撤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四章 编制管理

  第二十四条 本省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应当在编制总额内根据机构职责、经费保障能力、编制标准等因素确定和调整。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根据机构规格、编制数额按照有关标准确定。

  议事协调机构一般不单独确定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机构解决。

  第二十五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编制的不同类别和使用范围审批编制。国家机关使用行政编制,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

  国家机关的编制应当单独核定与下达。实行专项管理的行政编制,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按照管理权限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保证实有人员与编制相对应。

  全省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控岗管理制度。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根据核定的编制、岗位核发空岗通知单,用人单位凭空岗通知单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

  全省国家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人员编制,人事部门审核人员工资,财政部门发放人员工资。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不得突破核定的编制。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人员的,应当按照编制管理规定报请批准增加编制后,方可增加人员。

  第五章 管理权限与审批程序

  第二十八条 下列事项,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方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依照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一)全省和各市、县、自治县国家机关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机构设置总体方案;

  (二)全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全省各级国家机关行政编制总额的确定和调整;

  (四)省本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省本级国家机关机构设置实施方案;

  (五)省本级国家机关、厅级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机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六)省本级国家机关内设厅级机构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七)厅级领导职数的核定;

  (八)市、县、自治县国家机关机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九)其他需要报请批准的事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二十九条 下列事项由有关机关或者部门提出方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

  (一)全省各级行政编制总额的分配;

  (二)全省各类事业单位编制标准的制定;

  (三)省本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核定;

  (四)省本级处级以下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机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五)省本级国家机关内设机构总数的核定,职责配置、调整和规格、名称的变更;

  (六)省本级厅级事业单位内设机构的职责配置、调整,内设机构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七)市、县、自治县财政预算管理事业编制总额的核定;

  (八)地级市正处级事业单位,县级市、县、自治县正科级事业单位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九)其他应由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的事项。

  第三十条 下列事项由市、县、自治县、市辖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方案,经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后,依照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一)市、县、自治县、市辖区国家机关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机构设置实施方案;

  (二)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三)市、县、自治县、市辖区国家机关职责配置、领导职数的核定;

  (四)地级市副处级以上,县级市、县、自治县、市辖区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领导职数的核定;

  (五)乡镇人民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六)其他需要报请批准的事项。

  市辖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机构设置总体方案,国家机关机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应当按规定报请上一级机关批准。

  第三十一条 下列事项由市、县、自治县、市辖区有关部门提出方案,经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报本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

  (一)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乡镇行政编制总额的分配;

  (二)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事业编制总额的分配;

  (三)市、县、自治县、市辖区国家机关编制核定,内设机构职责的配置和调整,内设机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规格、名称的变更;

  (四)地级市副处级以下事业单位,县级市、县、自治县、市辖区副科级以下事业单位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五)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编制核定,内设机构的设立、调整或者撤销;

  (六)乡镇人民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的职责调整;

  (七)其他应由市、县、自治县、市辖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的事项。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二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对下列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以会同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一)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行情况;

  (二)制定的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

  (三)机构改革方案的执行情况;

  (四)机构限额、编制总量的控制情况;

  (五)职责配置、机构设立、编制的执行情况;

  (六)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七)受理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的举报和查处情况;

  (八)机构编制的统计情况;

  (九)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三十三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向有关主管机关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向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向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告机构编制管理情况,依法准确提供机构编制年度统计数据。

  第三十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都有权向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监察机关等部门举报。

  第三十六条 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设置和编制分配、核定等情况,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通过有效形式向有关单位或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依法采取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等方式,对本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实施监督。对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意见、建议,有关单位应当研究处理,并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报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管理权限,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撤销或者纠正,并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机构的;

  (二)擅自改变机构名称,提高机构或者内设机构规格的;

  (三)擅自改变机构职责的;

  (四)擅自增加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五)擅自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的;

  (六)超出编制限额调配人员、为超编人员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

  (七)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的;

  (八)违反机构编制管理审批权限和程序的;

  (九)隐瞒、谎报、拒报机构编制管理情况及统计数据的;

  (十)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省各级政党组织、政协机关、人民团体机关的机构编制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海南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全面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为构建平安、和谐福田提供坚实保障
李志刚 姚达武

2005年新年伊始,深圳吹响了新的前进号角。中共深圳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明确提出,全力维护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维稳是硬任务、第一责任,要努力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闯出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迈向和谐社会。福田区委、区政府也把建设“平安福田”、“和谐福田”作为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区司法局部署,今年要以“创建优秀司法所和抓好基层调委会规范化建设为主线,以创建法制文明祥和社区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向纵深开展。本文从“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要求出发,结合我区具体实际,谈谈新时期进一步完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思路和看法。
一、明确正确的指导思想,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基层司法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在新时期执好政、掌好权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六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
新时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基层司法工作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求我们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区,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环境。福田区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是深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会展以及党派、宗教中心,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地位。国内外及港澳台客商云集于此,各种思想思潮、文化意识形态和矛盾纠纷错综复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严重倒挂,社会治安形势相当复杂。目前,随着我区正逐步进入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和高风险社会时期,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增多,如何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护深圳的国际化城市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十分重要的课题和紧迫的政治任务。
加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我们开展各项基层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和核心、基础工作。近年来,我区各级司法部门和广大司法干部紧密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基层,贴近群众,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也要看到,目前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仍呈上升趋势,组织性、规模化、激烈化程度越来越高;基层组织的干群关系矛盾也开始凸显;对境外敌对势力的斗争尖锐复杂。这些矛盾纠纷和对敌斗争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和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并将更深地影响到党的权威。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是维护和实现党的权威的重要方式。它具有特殊的止纷平争功能,可以从职能上有效疏缓各种复杂的矛盾,为社会减压,为经济保驾,为发展护航,为维持和实现党的权威提供坚实保障。要最大程度满足公民的权利诉求,实现经济社会秩序的良性治理,离不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职能的正确行使。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重心,从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真抓实干,权为民所谋,利为民所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治理社区,切切实实解决辖区广大居民的实际困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能力,实现固本强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一个平安稳定的发展平台。
二、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建设平安和谐社区的能力
实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福田”、“平安福田”,关键在于要提高各级党委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时刻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永葆青春。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我区“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在各级司法部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也是加强我区基层司法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政治任务。
如何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是摆在全区司法干部队伍中的广大党员同志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首先,要加强学习,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队伍自身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六届四次全会精神和“两会”精神,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活动推向深入。同时,要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教育性与业务学习紧密结合,熟练掌握基层司法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广大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精通司法工作业务,了解司法行政工作重大改革情况,了解掌握司法行政工作的全局和任务,促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任务的落实,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对敌斗争、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打击预防犯罪、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严格公正执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大局服好务,为广大社区群众服好务,实现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其次,要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坚持科学的工作态度,严守司法工作职业道德和纪律,不断提高基层司法工作质量和水平;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情况和问题,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及时妥善办理群众有关诉求事项;要加强工作责任感、事业心,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深入、更规范,避免工作疏漏;要坚决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深入开展“树基层司法干部形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树立基层司法工作人员公道、正派、公正的工作形象。香蜜湖街道党工委也在新的一年里提出了“一个重点、抓好两个活动、推进三条街建设、力争四个新的提高、确保八项工作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其中,抓好两个活动,就是要抓好党中央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广东省委提出的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三有一好”活动。街道党工委和司法所通过这两个活动的建设,不断改进机关和社区居委会、基层司法工作组织的工作作风,坚定理想信念,充分调动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特别是老同志、老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带领社区群众积极开展依法治社工作,实现提高党员素质的学习目标,真正形成“大经济、大文化、大服务、大环境”的新型社区品牌,营造和谐稳定和平安的社区新环境。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司法队伍的党组织建设,在社区法律工作站(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等基层司法组织建立党小组,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在基层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中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更进一步巩固。
第四,要加大对先进模范典型的表彰、宣传工作力度,如对人民的优秀法官宋鱼水、“模范人民调解员”陈政、康有喜等同志的宣传,弘扬正气。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围绕和对照先进模范典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引导基层党员同志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查找和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要通过典型宣传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岗敬业教育,争取做到不同类别的基层司法工作,不同级别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不同社区的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模范和学习典型,以此激励全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中,争先创优,开拓进取。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的组织和队伍建设,是做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
完善组织和队伍建设,是搞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保障。我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去年,根据市司法局关于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量化考核评分标准的要求,我们在基层司法工作的软硬件上做了大量工作。各司法所都落实了办公场所,办公面积基本达标,办公设施如用车、1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视听设备、电脑等已配置齐全,丰富了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上,我们加强了“四室一库”的建设,档案设施、防御装备齐全,并加强了对档案的分类、整理、装订、防护工作;初步在各社区建立了社区法律服务站,建立了各级人民调解组织88个,吸引近千名人民调解员参与社区工作,还吸收了辖区内60家律师事务所签约共同开展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妇女儿童维权、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普法宣传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基层司法工作的效率;与区法院合作,建立了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提高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水平和社会公信力;逐步建立了社区司法信息员制度,完善了社区法律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社区预警工作体系;加强了普法宣传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了能讲、能演、能打硬仗的群众性法律文化宣传骨干队伍,社区法制观念正在不断提升;社区法律自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灵活机动,随时解决群众的法律问题;不断制定和完善了“纠纷排查制度”、“人民调解工作守则”、“回访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在组织机构上,司法所的组织机构基本落实,人员逐步配备到位。在队伍的建设上,我们还多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培训活动,如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和成员的培训等,基层司法工作队伍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
今年,我们总结去年工作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和队伍建设,规范司法所建设。
首先,我们应在各街道成立基层司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领导督办机制和问责制度,建立有司法所、综治办、团委、妇联、劳动站等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行基层司法工作会议,审核工作方案。我们还应建立和完善街道司法所、居民委员会定期法制学习制度和依法行政咨询服务制度,对在具体实践工作中的涉法疑难问题回答他们的咨询,积极创建学习型服务组织。
其次,市司法局要求全市各司法单位学习罗湖区警民联调和六约模式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的矛盾纠纷。我们应与区公安局合作在各社区设立警民联调工作站,共同开展治安调解和人民调解工作。工作站应当由公安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组成,公安机关派遣干警任站长,人民调解委员会派遣副站长,其长驻人员即联调秘书由双方各派3—5名,24小时值班。联调秘书的任职条件和具体录用程序由区公安局和司法局协商解决,但应具备高中以上文化学历、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写作能力,符合国务院对人民调解员的素质要求。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居民就业促进条例》的规定,为了方便在社区开展群众性工作,应考虑居民优先原则,招用一定比例的熟悉社区的居民参加联调工作。我们还应当鼓励社区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积极投身到社区的联调工作中来,为解决群众矛盾纠纷和社区和谐稳定发挥余热,作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们应当在司法所内设立警民联调工作室,具体负责沟通、联络、协调社区警民联调工作站的关系,并为警民联调工作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和指导意见,方便工作顺利完成。为了加强警民联调工作的权威性、准确性,促进警民联调工作与人民法院工作的接轨、协调,区法院和法庭应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同志担任警民联调指导员,不断提高警民联调的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对于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邀请市、区人民法院的陪审员和社区离退休老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临时担任警民联调工作陪调员。
第三,我们要继续加强基层司法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理想、有政治素质、有法律素养和文化底蕴的高素质基层司法人才队伍。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各项培训工作,特别是对社区安置帮教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邀请法学界专家、教授、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律师参与授课,进一步扩大课程范围,讲授法理知识、宪法、现行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方针政策,并开展司法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社区和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中开展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一方面培养安置帮教人员、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的心理分析辅导能力,更好地完成调解、帮教任务,另一方面也为将来的社区矫正工作培训骨干分子,打下新的工作基础;积极拓广培训面,根据具体情况开放社区居民与基层司法工作人员一道共同学习,建立开放型的社区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大课堂。
第四,要加强组织创新。我们要大力加强企业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积极推动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立,并努力探索在社会团体,如区消费者委员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四、加强社区法制宣传,不断提高辖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依法治理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依法治社,关键在于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只有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提高,我们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我们要以法律进社区为契机,认真做好辖区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的法制观念。具体要做好“三进”、“六突破”工作。“三进”是法律知识宣传进户,法律服务进家庭,法律咨询进社区成员单位;五突破是法制宣传教育要在理念上、机制上、重点对象上、依法治理上、法律服务上和文化上有所突破。通过这项工作,要做到社区成员单位必须依法办事,社区居民遵纪守法,家庭邻里和睦,社区环境优雅,安定祥和,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向纵深开展。
其一,为实现社会充分就业的目标,鼓励各司法所在市、区就业指导中心和辖区劳动中介机构的现场招聘会上开展法律、法规咨询活动,促进社会就业人员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办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司法所还应当与街道劳动站、经济科、工会、安委会等部门合作,对辖区内的劳动中介机构开展劳动法、从业道德的宣传活动,开展“文明招工月”活动,防止社会中介机构在招用工活动中的欺骗劳务工行为;对企业干部职工、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劳动法知识、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努力为广大劳动者营造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环保的工作环境。同时,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居民就业促进条例》的要求,与劳动站等部门合作,积极促进居民的就业工作。
其二,今年5月1日,国务院新的信访条例实施,我们应当与区信访办等单位合作,积极开展新条例的宣传和学习,并利用这一契机开展信访调解月活动,集中处理和调解一批老、大、难的群众涉法上访问题。同时,我们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调联系机制的各项程序制度,将这一有福田特色的新型工作机制发扬广大。
其三,在各社区举办居民法制教育讲座,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和文艺表演活动。这些活动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针对辖区外来劳务工较多的特点开展,特别是要在外来工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帮助外来工解决日常法律上的难题;二是要针对严打整治行动,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三是要针对某一法律法规宣传日、宣传月活动,结合新法律法规的公布实施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四是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广大社区群众喜闻乐见。
其四,利用“六一”儿童节,开展法律进学校专题活动,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宣传宪法、儿童维权等法律常识,提高青少年道德思想教育水平,从小培养公民法律意识。
其五,开展“6.26禁毒日”宣传活动,营造绿色“无毒社区”。我们要组织司法工作人员和有志之士,进社区、学校、企业、戒毒所,传播有害毒品知识,进行毒品有害的宣传教育活动。
其六,针对辖区内企业与外来工法律素质较低的特点,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主要是在改体下岗法律纠纷、安全生产和生活保证、伪劣产品销售等方面。同时,重点对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以法律为依托,加大支持和帮扶的力度,帮助他们解决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香蜜湖街道司法所应组织骨干在辖区科技一条街开展科技文化传播活动和群众性法律文化活动,教育广大商家自觉遵守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
其七,要加强对群众的安全防范宣传教育。要向社区居民传授一些防范知识要领,进行治安辅导,培养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教授群众如何及时消除潜在的不安全隐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寻求帮助,如何设法脱险,如何向公安机关或治安防控组织求助。同时也要教会群众如何正确实施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保护自己,从而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自防、自卫能力。
我们应大力推进社区依法治理,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要指导社区组织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社区依法治理。通过开展社区依法治理活动,使社区建设、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规章初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者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自治组织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功能得到较好发挥,社区矛盾能得到及时化解,违法犯罪不断下降,社区基本保持稳定。
五、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工作新领域,推动我区“大调解”格局全面形成
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胡锦涛总书记多次批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张德江书记、庄礼祥书记等省、市领导同志对人民调解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2004年底召开的全市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不断提高化解矛盾纠纷、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能力。中央和地方都十分重视人民调解工作。
近年来,我区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在区委、区政府、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化解了一大批矛盾纠纷、涉法上访案件。据统计,2002年到2004年11月,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纠纷1800余件,防止矛盾纠纷激化80多件,防止群体性上访50余件,涉及3000多人次,有效化解了基层社会矛盾,为维护我区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年初,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我们要增强法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充分利用法律进社区这一载体的作用,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依法维护企业和居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大普法力度,围绕“三个下降、一个上升”的目标,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切实解决辖区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调解工作的覆盖面,努力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积极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防止矛盾纠纷升级和激化。要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通报制度、归口办理制度、领导包案和挂牌督办制度、排查调处考核制度,规范排查调处工作程序,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排查调处工作的方式方法。司法所和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建立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制度,实行“四前”(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和“四先四早”(预警在先,苗头问题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理)工作机制,定期对辖区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进行及时排查调处,特别是对可能引发群体性聚集、上访事件的隐患,坚持抓早、抓苗头,切实地把各种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另外,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调处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切实做好婚姻、家庭、邻里等民间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根据“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司法所要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排查调处,各基层调委会每月一次。各单位要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对排查出来的纠纷,按照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的要求,安排专人及时跟踪处理。各司法所和基层调委会对排查调处的案件应定期上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要求,“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的自律性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工作要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便民利民,及时化解民间纠纷。”我们应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与其他调解部门共同开展调解活动,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和社会覆盖面。
一是在辖区开展警民联调工作。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也就是说,公安机关开展治安调解活动的权限在于情节轻微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而对于民间纠纷部分,法律没有授权公安机关调解,这样一来整个纠纷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还可能造成当事人不服,引发上访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因此,案件必然要求以解决民间纠纷为主的人民调解工作介入。《深圳经济特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也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治安防范和群防群控体系。可见,人民调解参与社会治安工作是治安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市、我区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然而,从法律性质来看,治安调解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的行政调解,属行政法范畴,主要针对法定可调解的治安案件;人民调解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法院外调解,主要针对一般民间纠纷案件。根据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两者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也不尽相同。这就涉及到治安调解与人民调解在法律上的协调性、匹配性与合法性。针对这类治安附带民间纠纷案件,我们必须和公安机关共同联合调解。在具体程序上,首先要建立案件转移制度,理顺部门职责。街道及居委会接到的一般治安案件,直接转公安分局或辖区派出所处理。对于公安机关110报警台接到的一般民间纠纷案件,转街道司法所,分派相关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双方可以互邀对方工作人员参加,实现工作上的互补、配合,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纠纷的解决效率。而对于治安附带民间纠纷案件,应到街道司法所集中,派发到相关社区警民联调工作站处理。对于警民联调工作站接到的适合联调处理的简单案件,可以根据及时性原则即时作出调解处理,然后上报司法所。其次,要完善联合调解的工作流程。在区政府和人民法院的指导下,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公安部门联合调解,并指定一名联调秘书,由其负责制作警民联调协议书。其达成的调解协议,民事部分由人民调解委员会盖章并签署意见,治安部分由公安部门盖章并签署意见,如果当事人反悔的,便于上级公安部门和人民法院在行政复议和诉讼中区别受理。再次,是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我们要推行联调工作人员回避制度,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联调中引入听证机制,或邀请法院的人民调解指导员参与,增加调解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
二是与市、区消费者委员会、区法院联合开展“消法进社区”活动,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人民调解试点工作。目前我区的消费者矛盾纠纷比较突出。从广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消费安全,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影响“效益深圳”、“效益福田”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建立的消费调解制度,其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仅相当于一般民事合同性质,难以有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对于消费仲裁,我国监督机制不完善,市中级人民法院无法撤消程序合法、实体不合法的裁决,有时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造成实质性损害。而诉讼也由于诉讼成本等因素,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有效保护的结果。从香蜜湖街道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人民调解能较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人民调解的依法调解、依国家政策调解、依社会公德调解的原则,能有效抑制不法商家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根据司法解释,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经过公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具有一定的法律执行力,提高了消费调解的法律效力。我们在《信息快报》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完善我市消费立法,将消费调解等行业性调解纳入人民调解工作体系的建议。同时,也与南山区消费者委员会的同志合作写作了《深圳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改建议稿,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和市人大副主任陈国权教授都作出了相关批示。该稿对消费者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工作作出了比较详细的程序性规范。
三是与区总工会、区人民法院、街道劳动站共同合作,宣传劳动法知识,集中联合开展劳动纠纷人民调解试点工作。我国劳动法对于劳动争议,提出了调解、仲裁、诉讼等处理方式。从仲裁到诉讼,提升了劳务工的诉求成本,而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也由于受到内部人制约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劳动行政监督的效用也有限,特别是对涉外经济实体。因而,劳动纠纷就成了群众纠纷的多发地段,群体性事件频发,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工人之家的区总工会,在处理劳动纠纷上存在较多的比较优势,信息也相对通畅。因此,我们与区总工会合作联合开展劳动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应急机制,按照司法解释保障劳务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和法院执行,可以有效减少劳动者的诉求环节,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解决劳务工的矛盾纠纷,保障社区环境稳定、和谐。我们还要开展创建“劳务工维权岗”活动,配合有关部门解决侵害劳务工和流动人口权益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是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安全生产事故中的应急处理机能。安全生产包含事前预防、事中应急和事后处理三个阶段。严重事故发生,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发生时,正是群众情绪激动之时,这时正需要人民调解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疏导,协助紧急救助,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事后,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应积极参与善后工作,维护和保障群众的正当权益。
六、进一步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降低刑事再犯率
中央四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安置和帮教工作的意见》指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一种非强制性的引导、扶助、教育、管理活动。主要对象是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三年之内,没有生活出路和有重新犯罪倾向的人员。没有生活出路的人员通常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有重新犯罪倾向的人员通常指没有改造好的人员、暴力犯罪、恶习较深、屡教不改人员。
我们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应坚持“党政齐抓,社会参与,严管重教,妥善安置,重树新人”的原则,贯穿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力求在领导体制、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上实现新突破。要注意因人制宜与分类实施相结合、社会安置帮教与家庭安置帮教相结合、一般帮教与重点帮教相结合、安置帮教与监所教育相结合,遵循“组织工作网络化,档案管理规范化,就业安置市场化,帮教服务社会化”的安置帮教工作总体思路,逐步建立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积极探索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
首先,应从政治思想上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安置帮教志愿者组织,提高安置帮教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邀请辖区党团员志愿者与刑释解教人员签定“学法律常识,做守法公民”手拉手帮教协议书,让全社会共同关心他们,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帮教网络。我们还应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订阅法制报、《人民调解》期刊等报刊杂志,组织刑释解教人员开展政治思想学习,充分体现政府和社区对他们的热情关心,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思想上、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重新做人,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应改进和完善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管控工作。要认真落实《意见》有关衔接工作的要求,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出狱(所)后直接流散于社会,不落户或人户分离以及“三假”人员的查找、排查、清理和管理工作,严防脱管失控。要从刑中、刑后两个机制上作好工作。一方面,要作好在刑人员的工作台帐,做好先安置帮教工作,与深圳地区的监狱、看守所、拘役所、劳教所的同志和在刑人员的家属一道,做好在刑人员的思想政治改造工作,从源头上推动和帮助他们自新、自立;另一方面,要与辖区派出所、社区民警室、企业联合,在社区共同开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宣讲、咨询工作,联合开展安置帮教工作,逐步建立起从服刑在教、刑释解教到就业安置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体制。对累教不改的,实施重点监控。
第三,要实施真情帮教感化的“绿色人文帮教”工程。即:送乡情,每年进行一次联合帮教活动,组织刑释解教人员参加文娱活动等社区文化活动;送亲情,定期组织刑释解教人员家属、转化帮教典型现身说教,以案说法,进行一次亲情规劝活动;送知识,定期开展向刑释解教人员赠送一本反映社会新风貌的好书活动,帮助其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社会公德意识、法制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送教育,邀请刑释解教人员参加街道、司法所、社区组织的各种法制教育和普法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教育;送温暖,每年为刑释解教人员家庭办一件实事。
第四,司法所、社区调委会、社区民警室对刑释解教人员应做到定时、定人进行回访帮教安置工作,特别是要注意他们的思想动向、生活状况,及时解决问题。对基本生活有困难的,要帮助申请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对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中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在劳动改造、劳动教养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安排就业时适当予以照顾。同时要积极引导他们自谋职业和外出务工,走自力更生之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办理政照等,逐步向市场化安置方式转移,不断探索安置工作的新形式、新路子,提高就业安置率。我们应尝试与辖区内的一些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建立安置帮教基地,安置部分生活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我们还要实施技能培训工程。注重发挥街道劳动站的作用,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就业技能培训中心,与社会资质考试并轨,制定减兔培训费的优惠政策,对家庭困难刑释解教人员减半收取学费,对家庭特别因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免费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的劳动能力。